当前位置:首页 > 笔记试题
[笔记试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集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   )。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D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B、辩证思维的方法

C、实用主义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  C   )。

A、只坚持不发展                    B、只发展不坚持

C、既坚持又发展                    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C   )。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D   )。

A、运动的绝对性                    B、本质的可知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客观实在性

12、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说法:( B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4、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D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15、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  A   )。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16、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7、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C   )。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C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19、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C   )

A、人的心灵活动的反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20、“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D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2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   )。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2、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A   )。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

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          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

2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D    )。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D、实践观点

25、真理是(    C   )。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   D    )。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7、“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8、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B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9、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0、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   D   )。

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1、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A   )。

A、物质生产发展史     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

C、理性思维发展史     D、思想关系发展史

32、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D   )。

A、社会的上层建筑     B、人口因素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33、社会形态是(   D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34、经济基础是(   D   )。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B   )。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面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历史的原动力

3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   C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37、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B    )。

A、阶级斗争       B、社会基本矛盾        C、科学技术         D、精神文明

38、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B    )。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39、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   C   )。

A、复杂劳动决定的       B、具体劳动决定的

C、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抽象劳动决定的

40、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B   )。

A、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    B、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C、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D、两种不同的劳动

4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B   )。

A、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C、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D、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来决定

4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D   )。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4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D    )。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44、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D  )。

A、商品价值                  B、剩余价值

C、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4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B   )。  

A、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          B、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

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46、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D   )。

A、资本   B、社会劳动    C、货币     D、剩余价值

47、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是(   B   )。

A、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48、垄断的形成是(   B    )。

A、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B、自由竞争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C、资本集中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D、资本集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49、垄断利润是(   C     )。

A、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全部利润

C、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D、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50、垄断价格是指(   D    )。

A、按商品价值制定的价格                    B、按商品生产价格制定的价格

C、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平均利润的价格        D、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51、金融资本是(    D    )。

A、垄断的银行资本          B、垄断的工业资本;       C、垄断的产业资本

  D、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资本   

5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对国民经济统治的基本方式是(    D    )。

A、人事参与          B、人事进入            C、进入制            D、参与制

53、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B、凯恩斯理论被广泛理解和运用的结果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作用加强的结果      D、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

54、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    C    )。

A、经济与合作组织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55、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空想平均主义的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56、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57、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   )。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58、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D   )。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59、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60、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61、“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C   )。

A、是矛盾的             B、是两回事

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2、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D   )。

A、消灭工业和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

6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    )。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在联合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64、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D   )。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

 

 

上一篇:[笔记试题]英语(二)自考复习资料
下一篇:[笔记试题]组织行为学
特别说明
 学校未委托任何人在任何市县招生,请直接到学校自考办办理手续,严防上当受骗,如有疑问拨打电话:0731-88830975。
联系方式
  • 客服热线:0731-88830975 免费通话
  • (每日9:30-20:30)
  • 微博:xinkc
  • 微信:znlkdzk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编号:教民3101047000226号 Copyright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考 znlkdzk.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湘ICP备08116269号